捆扎后的白色布匹被浸入染缸,形成独一无二的图案,亲自动手的孩子们向大人们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10月25日,由广州市增城区文化馆、广州市增城区文化馆增江街分馆主办,增江街东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协办的“拾光记忆”(第三期)“布”一样的色彩魔法非遗(扎染)体验活动金牛王,在东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功举行。

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其魅力在于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每一件作品都因其独特的捆扎方式而成为“世间唯一”。

活动现场,增城区扎染非遗传承人叶建基为参与者们讲解了扎染这项古老技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并在随后的实践环节示范了捆扎、折叠、夹板等多种扎染技法,并指导大家动手操作。
参与者各自发挥想象力,将手中的白色方巾用皮筋扎制成各种形态,并将捆扎好的布品放入靛蓝色的染缸中,期待着“魔法”的显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染、氧化、清洗和拆线,原本纯白的布料上逐渐呈现出变幻莫测、蓝白相间的美丽图案,无论是简约的几何图形,还是繁复的花纹,每一道纹路金牛王,都是时间写的诗句,带来“布”一样的惊喜。

活动还设置了扎染趣味问答。参与者表示,亲手体验从设计、扎结到染色的全过程,不仅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匠的智慧与非遗的博大精深。

本次活动是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拾光记忆”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的第三期,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非遗技艺从“可观”走向“可感”“可触”,真正走进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据悉,增城区现有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0项,涵盖全部的10大类,总量位居广州市各区第一,名列全省前茅。目前,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人,其中省级2人、市级9人、区级58人;市级非遗工作站2个;传承基地20个,其中市级传承基地6个、区级14个。

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的平台,也为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普及。
南方+记者 郑慧梓
通讯员 吴少腾金牛王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